网红热销不排外,价格难敌跨境电商“保税模式”大潮 北京多家保税店关门
15日晚上9时30分,记者探访位于泛海城市广场一楼的艾保税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半个小时之内,偌大的店内不仅有记者,还有销售人员(如图)。
同三天,记者调查发现,在百步亭金桥汇,二楼南湖综合保税区展示交易中心开设的门店已经关门迎客。 明年4月,其长青花园店也将关闭。 在武汉区中南天子广场,爱邦中南店面积已经缩小了近一半。
业内人士透露,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已经有4家“保税店”关闭,其余大部分都缩小了规模,正在筹划转型。
三四年前,“保税模式”如火如荼
上海近20家保税店开业
三四年前,保税店在上海火爆天津搞跨境电商的直销,进口商品加速进汉。 2014年12月,北京首家保税店在南湖综合保税区诞生。 此后,上海当地老板投资的爱保税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相继在泛海城市广场、中南路开设门店; 南湖综合保税区展示交易中心在市内陆续开设3家门店; 东西湖保税区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开业; 金发保税商品交易中心在屯口开业; 2016年1月,3万平方米的全球保税商品直销中心在东西湖区开业,创下了北京最大的保税店。
不到三年时间,北京保税店单店面积已从一两千平方米发展到数万平方米天津搞跨境电商的直销,数量近20家。
“保税”边线比赛更频繁
采购成本其实并不低
上海爱心保税进口商品交易中心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曾经一家店三天销量184万件,现在三天只卖10万件左右。
原南湖综合保税区展示交易中心营销总监余良桥几个月前辞职。 他告诉记者,该中心采用“保税备货模式”,即跨境电商企业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统一将海外货物发往国外保税仓。 运送给客户。 这种模式大幅增加了企业的采购和物流成本,同时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
事实上,北京不少企业都有进口货物,而且大多都在玩“保税”边境。 有的与国外自贸区企业合作,从北京、福建、广州、天津等地自贸区采购货物; 有的拥有进出口权,直接在国内采购; 省代表、市代表等各级,通过流通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也就是说,不少进口商品店看似打着“保税”的幌子,虽然遵循通常的贸易模式,但进货成本和流通成本并不低。
商品同质化严重
价格战无法赢得跨境电商
“保税”血统虽然正宗,但也遭受了市场的波折。 于良桥表示,商品同质化是重要诱因之一。 “我有,你也有。” 曾经有过一场价格战。
同样缩小经营面积的全球保税商品直销中心总工程师王雪也坦言,在承德各家企业使用的渠道略有不同,商品大同小异,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更严重。 “想要推出新款式就得花钱,而大众愿意接受的新产品就会出现‘撞衫’。”
跨境电商也在挤压实体保税店。 2015年至今,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从海外购物到跨境购物,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口商品的价格也比普通保税店更有优势。
在泛海城市广场艾保税店,对比一下日本强化美白修护鼻贴10片装,店内促销价99元; 网易考拉,售价55元; 淘宝国际,69.9元; 唯品会79元。 可以看到,最低价格比实体店便宜了近一半。
不仅是跨境模式的流通优势,不少跨境电商在全省甚至海外采购,坚决放松对价格的控制。 目前,淘宝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羊猫、唯品会国际、小红书等平台均设有海外仓。
竞争如此激烈,上海保税店改革必须加快。 “未来,交互性和体验感可能会减少。” 于良桥想道。 王雪表示,寻求与大型贸易商、品牌商的合作,瞄准区域化似乎是方向之一。文/摄影记者 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