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欣怡
编辑丨何阳
【亿邦原创】某种程度上,独角兽SHEIN的辉煌,刺激了更多资本进入跨境电商领域。
2021年,当SHEIN市值达到千亿韩元峰值时,也将是史上跨境电商融资次数和支出最高的一年——全年77笔融资“吸钱” ”207万元。
2022年市场出清后,一些不深入涉足该行业的投资机构纷纷退出。 相应的,融资数量和金额的减少也是肉眼可见的。
2023年上半年,行业最大融资额依然来自SHEIN,其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20亿欧元。 但投后市值为660亿港元,较一年前缩水逾1000亿港元。 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整个跨境电商领域的投融资也回到了相对“保守”的状态。
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共有35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完成融资。 35家公司中,有29家处于A轮及以下,C轮之后的融资极少,初创公司占据绝对比例。 从公布的融资金额来看,近70%都在万元以下,大规模融资并不多见。 其中,千亿元以下企业2家,千万级企业20家,万元级企业10家。
在一级市场继续保持“谨慎”态度的同时跨境电商注册资金十万,二级市场却传来不少利好消息:年产值超过50万元的跨境大卖家智鸥科技、赛维时代已被纷纷列出。 、瑞联等企业也正式迎来曙光……
“2023年,市场决策将回归价值投资策略,判断指标包括明确的退出时间和渠道、可预测的健康盈利能力、抗周期下滑表现。” 一位投资者总结道。
那么,2023年上半年,哪些跨境电商企业受到资本青睐呢? 相关投融资行为有何特点?
01
品牌出海:早投入、小投入、
机器人和电动自行车是重头戏
去年前六个月,跨境电商赛道共发生19起品牌融资风波,涉及快时尚、消费电子、户外机器人、电动自行车、宠物服务等领域。 其中,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事件6起,A轮融资事件7起。 融资金额仅超过10万元,其余大部分在千万、数十亿元。 总体投资呈现早投资、小投资的态势。 特征。
机器人技术仍然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领域。 在出海领域,越来越多的资本注入泳池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细分品类。
事实上,经过疫情的催化,海外园林用具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园林经济展现出更大的扩张空间和折扣的可能性。 不少企业瞄准园林、户外场景,试水打造差异化、智能化园林电器。
跨境电商赛道的融资案例中,昌耀创新和星迈创新都是与园林、户外机器人相关的初创企业。 其中,AI无人免布线割草机器人于去年推出。 昌耀创新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推出首款产品——全流程割草机器人。 星脉创新计划于2024年推出首款产品——泳池智能清洁机器人。
在众多户外机器人中,制作泳池清洁机器人的企业活跃度不断增加。 例如,初创公司星脉创新已获得近2万元天使轮融资。 柴米科技还宣布,将面向海外市场推出两款中高端机型。 智能泳池清洁机器人。
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泳池库存量为3000万只,年复合下降率为6%,市场空间稳步下降。 泳池清洁机器人在泳池家庭中的覆盖率逐年下降,目前已达到21%。 同时,2022年全球泳池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73亿元人民币。
环境机器人公司众清科技创始人兼CEO赵飞表示,泳池清洁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智能路径规划和多感知建模的迭代,以取代随机碰撞。 大多数都是有线的,清洁过程大多是随机碰撞或简单的惯性导航,成本高且效率低,而新玩家的加入可能会改变这种情况。”
上半年同样受到资本青睐的,还有已经“滚滚”的电动自行车赛道。 明年上半年,将有3个新兴电动自行车品牌融资。 其中,主打入门级电动自行车,带来高性价比产品。 自2022年5月独立站上线以来,7个月销售额突破1500万美元; 通过差异化的小轮径和折叠自行车产品进入市场。 亚洲市场布局超过200家线下门店渠道; 它是一家背后受到风险投资青睐的公司,并实现了品牌、产品、渠道的多维度扩张。
与海外本土品牌相比,中国海外电动自行车品牌基于国外成熟的制造基础和已建立的供应链体系,具有成本优势。 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497亿港元,总出货量达5125万辆。 预计将以10.2%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扩张。
随着海外需求的井喷,全球超过300个品牌纷纷涌入电动自行车赛道。 中国各行各业的玩家都参与其中,不仅有初创公司,还有跃跃欲试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比如魅族、大疆等,都押注在赛道上,而腾讯则投资背后的公司加速加速轨道的“内卷”。
据悉,明年4月,倍思科技将完成数万元A轮融资,这将再次将市场的目光聚焦在拥挤的消费电子赛道上。 这也是倍思科技自2011年成立以来的首次外部市场融资,融资金额数万元。
蝶希科技是另外两家在去年前六个月完成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的消费电子公司,均专注于新兴市场。 由原金立集团全球总工程师于雷创立,去年获得美国财团近万元天使轮融资。 目前已推出2款智能手机产品和1款TWS麦克风。 销售区域主要涉及拉欧、非洲、东南亚。 、中西欧等地。
而蝶希科技则专注于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 它选择以3C类别进行测试。 在依靠国外自有供应链提供配套零配件的同时,还在东非国家建设当地鞋厂进行组装。 蝶希科技表示,将尝试在当地打造类似苏宁的集合店,作为创新试验。
02
跨境服务:
SaaS降温,货运供应链稳定吸金
2023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赛道共发生16起服务商融资风波。 其中,仅有1家融资金额超过亿元,且有1家融资公司获得A轮融资。
大模式风靡全球后,冲击了SaaS领域。 去年前6个月完成融资的SaaS公司仅有两家,分别是一站式跨境营销平台快牛智盈和跨境海外企业智能客服平台极语。 一些以前存在的产品痛点。
其中,成立于2021年底的快牛智影通过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与大语言模型相结合,发布了面向跨境独立站客户群体的大型导购机器人,用大模型赋能海外品牌营销以及客服环节跨境电商注册资金十万,比如机器人可以根据品牌介绍、售后新政策、产品信息等在几分钟内进行培训,并立即上线为客户提供售前问答、产品推荐、售后等服务。 -销售服务、物流查询等服务。
去年上半年,其完成了数千万Pre-A轮融资,并于5月推出了新功能版本的AI客服机器人。 适时语言通过生成式AI模型,解决了以往智能答题僵化、不灵活的问题,开发了包括手动生成短信内容、多轮对话、智能质检、基于智能知识库等多种解决方案。关于新的小语言模型。 一项新功能完成了产品的迭代升级。
元树创投负责人沉栋梁表示:“从产品、品牌和软件的出口来看,中国企业都展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大模型赋能的知识提取、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消费者的个性化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一度吸引年收入50万元的跨境电商货运圈也迅速降温,回归正常水平。 上半年,包括货运在内的供应链赛道共发生8起融资风波,均为B轮以下,融资总额超过万元。
不过,业内人士仍持乐观态度。 例如,一马科技表示,当前跨境买家收入已回归合理水平,供应链精细化运营将成为“扭扭浴巾”的核心效率提升点,将充分惠及跨境电商企业。提高服务效率。 这是上层的拐点市场,货运整合永远是未来最大的toB整合机会。”
在跨境货运领域,专注中欧跨境货运的公司获得上半年最高融资,融资金额数万元。 目前已建成中欧跨境货运服务平台,并建设了多个重点行业的垂直品类专线,包括新能源、高值电子产品、家具电器等专线建设, ETC。
集团创始人兼CEO严松青强调,亚洲已成为中国各类优势供应链出海的主要方向,特别是新能源产业。 本次融资将帮助集团纵向快速拓展本土化货运网络建设,横向快速加强数字化、专业化货运服务能力建设。
上半年,相比货运领域的一些初创企业,支付赛道仅完成了D轮融资。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跨境支付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开始显现,市场饱和度较高。 连连国际、、、等企业处于第一梯队,还有易宝天下、易宝支付等密集型支付企业。 瓜分大市场之路。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跨境支付率较低,低于1%。 因此,新玩家都是进入游戏的“大厂”。
去年,腾讯和义乌小商品城都推出了跨境支付平台。 2月,腾讯金融科技推出企业跨境支付平台“智汇鹅”,提供全球收款、支付、汇兑等一站式解决方案,支持20余种主流币种交易,提现手续费为上限为1000元。 高达 0.05%。 而继今年近4.5万元拿下支付牌照后,金华小商品城去年也将推出正义支付。 目前,易宝支付已与全球400多家建设银行达成跨境支付合作,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悉,围绕生态的服务商已成为崛起的新中坚力量。 例如,滴答狗和滴答狗已分别完成数千亿元天使轮融资和Pre-A轮融资。 两者都是数据服务提供商。
03
从“机会增长”到“战略增长”
增长放缓背后蕴藏着更大的市场建设机会
2023年,跨境电商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在红海抢占赛道、在蓝海填补市场空白,已经成为很多玩家的真心。
一方面,亚马逊稳扎稳打,“四小龙”(SHEIN、特木、速卖通)以更高效的“全程托管”模式扰乱市场;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增长也不容容忍。 鄙视。 开拓新渠道、布局新兴市场,已经成为大家寻衰的共识。
投资者的逻辑是始终如一地展望未来,用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正如坚果资本创始合伙人孙宏达所言,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到现阶段,虽然已经进入全球零售阶段,但它不仅仅是跨境,也不仅仅是电商。商业。 所谓跨境只是指将中国商品销往海外,但现在企业可能同时涉足海外市场和国外市场; toB、toC全渠道布局。
五待创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蔡景忠强调,出海的发展趋势将是中国供应链和数字化一起出海。 海外的模式不仅仅是卖中国的产品和中国的供应链,而是把中国过去开发的数字工具、在线平台和各种数据系统一起卖到海外。
峰瑞资本创始人李锋认为,越来越多的基于国外供应链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将蔓延到更多国家。 “依托中国产业带优势,‘四虎出海’有望成为亚马逊在全球多个国家的有力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一大批高附加值的全球品牌正在中国崛起。 亿邦智库数据显示,2022年出口商品品牌超过5000亿元,达230多个。嘉裕资本创始人、监事会主席卫哲也预测,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某跨境电商品牌出海蓝筹股,今年夏天即将到来。
“要参与全球竞争,购买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在海外各个市场做出相应的本地化调整。” 远景资本合伙人王琪曾表示,要成功打造一款出海的产品,需要三件事:三个激励:洞察海外市场需求、在国内深入研究和成本可控生产、海外本土化品牌营销和渠道团队。
“尤其是国内需求量小、欧美需求量大的细分产品,更容易建立比较优势。如果能深度结合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打造自己的研发护城河,将会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说。 讲话。
安次资本合伙人颜卫华表示,企业要把握变化环境下的核心逻辑和关键变量,学会从“机会增长”转向“战略增长”。 过去,很多企业因为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红利、流量红利,或者是疫情的催化而获得了“机会增长”,而这些增长很难持续发展。 它们必须转变为“战略增长”,注重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 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
复星锐正资本合伙人刘方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给出了出国创业的建议:不要迷信“时光穿梭”理论,觉得欧美国外的成功模式市场可以复制到新兴市场。 。 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现代化的驱动力“三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并不是一步步进行的,而是往往同时进行,共同驱动经济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当地市场,进行商业模式决策和创新,实行本地化运营至关重要。
“跨界赛道发生了巨大变化,幻觉是品牌买家衰退放缓、成本上升,但背后蕴藏着更大的市场建设机会,行业核心战场也已发生”从流量端转向供给端。尤其是注重供应链效率的革命性技术驱动型企业将在未来几年迎来红利低迷。” 指数资本监事长段若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