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内的同行沟通,跟在海外的同行对接,有个挺大的区别。
不管是TikTok,TikTok Shop,AMZ,独立站,TEMU……同样的平台和工具,因为不同的定位和理念,就是会走不一样的方向和运营模式。这不是判断题,谈不上对错好坏,更多是彼此在认知方向上的不同。
国内同行,包括偶尔刷抖音,某红薯看到的自媒体,大多都在鼓动要集中精力在产品上,甚至会举出好多例子,都是通过某款爆品实现套利的。即使偶尔会谈起媒介,渠道,销售,营销,那几乎都是浅尝则止,想深入探讨了解一下,基本都是要加他的培训一类的了……
然后,我们自己也是先做国内,再做海外。确实有些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所以类似的坑也没少踩。例如起步的时候,更关心效果广告,更关心即时的投产比,甚至把这个运营逻辑套用到所有的营销活动和运营规划里。
结果就是在一些电商平台,通过用时间和预算换结果的方法,在线调整,预算增加,物料更新等等,在短期内拿到了想要的结果;而另外一些,原本走品牌路线而设定的,需要一定时间酝酿的好方案和计划要么被自己急功近利的给拔苗助长了,要么就各种理由给搁置在一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不到结果,也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入驻一些电商平台,通过对平台规则的研究和真金白银的广告投入,确实可以让你短期内获得流转资金。但太多人都把所有的关注都只放在这一个点上。得说,平台确实会给你一些机会和时间来薅羊毛,让你短期获利。
但平台的算法一更新,政策一收紧,广告一改革,那就有一大波人累计的经验和数据直接清零,又得重新开始,美其名曰是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谁先研究出结果 ,谁吃第一口蛋糕。周而复始,始而复周,让你沉浸其中,甚至上瘾。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把所有的投入和获利做个除法,那得到的结果,大概也就是个吃不饱,但也饿不着的样子,而人却一直被平台吊着,很尴尬,进也不是 ,退也不是。
而海外这波,不管是当地人还是留学这一波,都会一开始把重心放在研究他的目标客户上,然后围绕他们去匹配媒体,内容,营销,还有就是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等等。他们看中的,并不只是眼前要维持运转的利益,更包含长久发展的品牌价值。
这也就是这些天,我的几篇文,都在讲的品牌,独立站,用户群这些东西。也是我们从口罩初期从某平台出局后,重启走的路子。
从一开始,就设定一个长期的目标,研究长期价值。然后围绕在这个基础上去做铺垫,去做内容,去找各种渠道和媒介发声,把自己的理念去感染渗透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前期确实收效甚微,甚至很多预算砸出去,短期内并没有看到什么结果。这个时间很难熬,但得说,海外这波人的大心脏,以及乐观主义,乃至对困难的承受力和自我鼓励等等这些,确实是能够让人有足够的耐力挺过去,坚持下去的。
时间和结果是不会骗人的。到现在,大部分的人,拿到的结果,就是已经逐渐把自己的产品和产品线实现品牌化,在固定的用户人群中有了自己的声音和影响力。然后新品的开发,新品的推广,也不再需要那么大的前期预算,更不需要在平台上投那么多的广告……
看到过很多在短期获利然后激流勇退的同行,自然也有一直坚持下来的;自己就曾经无数次的想着不要再投入到品牌这条线了,赶紧换点品,砸点广告,先赚点流水回来吧。不止一次地觉得运营压力太大,扛不下去了。但有的时候,进去容易,退出?更难。那就只能咬牙坚持。幸好,挺过来了。只能说还算幸运。身边成功的不少,出局的更多。这事,放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个各自的实际情况和苦衷。真真的,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文章来源:
TKFFF公众号
扫码关注领【TK运营地图】
TKFFF合作,请扫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