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供应链的行程里,遇到几个做跟卖的同行,看着仓库里面他们待发的货,还有同行沟通中关于黑五,关于备货,关于库存。我猜,这几位想着在所谓的“旺季”抢量的短线卖家,是否过段时间,就要为了库存头疼了呢?
从沟通中理解,他们大多都是没有做过什么产品线规划,就是盯着自己手头的一款爆品,或者跟卖的某款爆品,短线行动的。那么往往这样的店铺,一旦遇到库存问题就比较难搞了。清库存吧,损失太大;不清吧,过了热度点,想要重新按照原价做起来更会头疼。
黑五,网一,新年,圣诞……再狠心打个折,就一定能卖掉么?是的,会有这种可能,但也仅仅只是有这种可能。当然,前提是你已经不打算在这上面挣多少钱,甚至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预期的亏损比例。每年这个时候,物流费用会涨,平台仓储配送费在涨,平台广告费也都在涨……一旦再打折,就算能卖出去,估计也剩不下几个子了,而且,如果就像他们说的,是那种跟卖,或者跟风的品,很有可能是打折也不一定有人买。
这几天,在国内,好多APP上都在弹JD或者TB的双十一广告,往年,作为消费者,大概率是会集中把日常生活用品,确实计算后是有打折扣的某些品牌商品,或者是之前舍不得或下不了决心,这个点给自己找个借口来购入的高端装备。
从这个点出发,可以稍微去判断下,自己的品,到底属于哪一类。假设,是家居类,使用频率很高,但品牌效应容易被忽视的那种,例如厨用抽纸,垃圾袋一类的,应该是有机会的。但如果是很看重品牌,又很“智商税”的那一类。估计,机会不大,甚至降价很有可能会加速垮掉。
一位在TikTok里面结识的卖家朋友,他之前就是踩中了某个热点,刚好自己的品在某部热播剧里有展示。所以一下卖爆了。他也知道,这个热度长不了,所以自己主动想说能不能趁势再推出几款蹭点热度,但又不那么智商税的品,慢慢转型。但是新品自身的各个元素,似乎并不能像那款爆品一样受到同样的客户群体欢迎。再加上时间周期,产品成本,客户体验和反馈等等与他们公司之前习惯的短线模式格格不入。最后没辙,还是只能回到他所习惯的节奏里面。用他的话,“怎么不想转型,但问题是光出不进,时间长了扛不住啊!”理解,所谓的热度,爆品,赚了第一波钱后,确实有机会升级到品牌。但,这仅仅也只是比其他人更多一点的机会和概率,并不代表一定就会成功。特别是市场不接受和内部改变不了短平快的操作模型的时候,这事,确实很难成。而他的那几波库存的商品,他也不敢降价,只能通过其他的手段,宁愿搭配出去,也不敢再次把口碑也一起做烂了。
这事没法评论对错,或者说也就不能用对错这个概念去解释。这就是不同的运营模型,底层逻辑,而自动得到的变量和结果。特别是通过所谓的数据选品去做跟卖,或者是小概率的爆品事件。这些数据是基于对过去某段时间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接受度的反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两项数据 还是会不断发生变化和波折的,而不可能一直继续攀升。选品的时候是一个数字,等到你启动上架后,又是一个数字。一直到你真正开始在销售了,这个节点的数据到底是否是在曲线的哪个阶段?很难讲清楚。
又得根据数据做模型做判断,又得根据对产品的市场容量和销售趋势做预判。到底怎么备货,到底怎么计算库存。得说,不是在一个类目里专注许久,在一个专项里有足够的经验的经营者,这事太容易出岔子了。
同样,这也是为啥,我们不那么愿意去接触新赛道的原因,如果对用户,市场,渠道,平台都不那么了解。真没这个资格去说三道四。一个踢球的怎么敢从专业,文学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写作的呢?这不滑稽么?
文章来源:
TKFFF公众号
扫码关注领【TK运营地图】
TKFFF合作,请扫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