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交会出来后,我就知道,并没有多少人看到能心动或者有希望的东西。而真正到了各家工厂去拜访之后,更会觉得。现在,还是得多学学许三多,执拗一点,简单一点,才更有底气。
不管是AMZ还是DTC,包括我们一直关注的TikTok Shop,TikTok+多平台。电商销售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选品。包括我们的后台,天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在我完全不懂你的背景的情况下,我说让你根据客户去选品,大概率你还是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好,今天换个角度,从供需比出发,看看,能不能有点其他的想法。
供需比是个很简单的商业概念,供过于求,降价;供不应求,涨价。如果我们看自己天天接触的“海运费”这一个点,就真的很凸显。口罩那段时间涨到什么样,都心里有数,时间过了之后,陆续的降价,心里多少都会松快不少。
那么,同样的,平台上,某段时间内,某一类商品需求旺盛,但是供货的人比较少的时候,这些有货的卖家自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而一旦同类商品参与的人多了,库存充足了,商品的价格就自然而然降低了。同时,为了尽快出货,不砸在手里,有部分人还会开始疯狂降价或者疯狂投流。就是为了能够尽快降低库存。既然可能会赔,那就尽量少赔。这就是供需比的一个相对集中的表现。
《大宅门》里两位先生带着白景琦去安国办药,先高价低量的放风买黄莲,等市场上同质黄莲爆满后,再逼着供货商降价,低价收割这一段剧情,就真的是典型供需比的案例。
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这个TikTok上的排行榜,好多同行在选品调取数据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只看销量。每个类目头部卖家的日销,月销。看得眼红,看得流口水。但这个品,在这个时间点的市场内,是不是已经趋向饱和了呢?还有多少空间可以让你进入呢?貌似会有部分人没去想这个事。
那么,如果真的要进入一个不那么熟悉的赛道里面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两个点,可以先做市场调查,做数据分析,先看清楚,想清楚后,再动手。第一,在现有平台内有需求潜力,同时竞品少的类目;第二,需求一直都有,同时自身能力资源人脉等配置能有竞争力的类目。
如果这是选择题,部分人大概想都不想直接就会去选择第一种。那么,恭喜你,这样的惯性思维直接让你踩入了一个大坑。
一年前,我和几个同行,就畅谈过所谓的“蓝海陷阱”,不多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再看看,冷门选品,是个膜拜不敢模仿的活!
第一种选择能成功的就是少数,太考验洞察力和对数据的敏锐度了,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直接入手就想碰“蓝海”,那就是赌博。
而现在,在某些软件里面,他们也会把“供需比”这个维度单独作为一个模块给出分析数据。有心的人,会去研究月销量,在线供货数等供需比的数据。我们只需要导出几个关键词,几个关键数据,就能得到一条供需比的曲线图。去判断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可以入手的“蓝海”产品。
或者反过来,我们可以把手头现有的资源,一个个的去匹配,看看到底有哪个品,还有低成本进入的空间。正向逆向,都是可以拿来分析的。
而一旦发现有机会,完全可以先用个资料店或者跨境店,甚至是全托管来测品。一个产品即使发现有所谓的机会空间,但如果算上产品成本,时间成本,物流成本……那么等你真正启动后,是不是会错过机会点?这是需要给到一个提前量和缓冲空间的。怕的就是发现有点机会就一窝蜂的冲上去。那就又是一次不理智的赌博了。
这个模式,就是建立在先不去考虑用户,先不去考虑内容的基础上,启动的。
不敢说这个模式就一定能行,但至少,比现在很多跟卖选品只看一个维度的数据就敢动手,多少还是理智和清醒一点。当然了。真正要下手的时候,还要看更多维度的辅助数据,例如核心的竞对,总类目下的历史销售数据曲线,核心的竞争品牌市场占比等等……
我个人是不习惯这个模式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像我们做A品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个模型做个测试和实验。等到数据出来后,再去验证自己的判断。不同的模型,不同的模式,一步步试错,才能给出更多的底气和更大的信心。
所以,回归到TikTok选品上,现在到底还有相当好下手的品么?肯定有,但时机,价格,市场,潜力……放到供需比这个维度,都可以让到卖家有足够清晰的分析和判断。至少,比啥都不去想,就去下手,要安全得多吧。
文章来源:MiyueMedia
TKFFF公众号
扫码关注领【TK运营地图】
TKFFF合作,请扫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