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报记者徐云倩上海报道
近三年,随着跨境电商的繁荣,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走私”突然出现。
所谓“刷卡”走私,是一种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售的新型犯罪手段。 涉案公司以“刷单”方式将平时贸易商品谎报为跨境电商商品。 其非法获取大量个人身份信息后,利用平台交易规则漏洞,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批量编造订单,生成虚假订单。 海关对相关订单完成进口清关和征税手续后跨境电商个人额度,电商平台会将涉案商品发往涉案公司的收货仓库,以便其进一步了解其他电商信息。商务平台。 销售。
这些“刷单”进口行为实质上是借用自然人名义向海关申报货物进口,提高进口货物在清关过程中的税率,进口后的销售过程与交叉完全分离——跨境电商平台与海关监管。 近期,广州海关连续破获多起此类案件,涉案金额超过4亿元。
很多人似乎没有想到,当你还在小心谨慎地使用你的海淘额度时,可能已经有人盯上了你的额度,悄悄窃取了你的额度。
走私“刷单”案件频发
不久前,广州海关接到群众举报,称其个人身份信息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度被盗用。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监测分析,海关关员发现,南京某企业在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申报进口时,涉嫌虚报报检、少报多件进口。 因此,海关立即对电商园区仓库内该公司货物进行清点,发现其货物实际库存与海关掌握的数据相差甚远。
“我们怀疑这家公司是冒着跨境电商的名义把商品带进我们园区,但并没有用跨境电商的方式卖给消费者跨境电商个人额度,而是通过不带货的方式将其运出园区。”授权,然后进行他的二次分配,再进行利润套利。” 隶属于苏州新区海关的郑州海关关长兰磊说。
案件移交缉毒部门后,缉毒人员发现,涉案企业为获取不法利益,利用跨境电商资质“刷单”,贩卖大量一些羊奶、红酒等商品被骗。
广州海关禁毒局高铁站派出所法律科科长郑毅介绍,涉案公司利用伪造用户信息下发虚假支付单、发货单。 零售进口商品销往国内,从而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据了解,为让广大群众买到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国家对公民通过跨境电商订购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免征部分税款。 将付款单、运单信息推送给海关,恶意侵占公民合法税收优惠,就是所谓的“刷单”。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侦查,缉毒部门掌握了涉案公司涉嫌走私犯罪的证据,将公司业务负责人胡某等3名主要嫌疑人销毁。
经广州海关禁毒部门初步核实,2017年至2018年,胡某工作的广州某企业利用广州民航等口岸跨境电商直购,虚报贸易性质,低价拆报,涉嫌销售8000余种意大利进口羊奶和红酒22万多张票,每箱价值1.2万元。
据郑毅介绍,胡的公司基本上只是一家空壳公司。 这个壳公司主要是把那些有正常贸易进口需求的客户和那些不具备进口条件的电商客户的产品吸引到他的平台上,吸引他们。 经营范围中有一家转运公司,是一家纯报关公司。 虽然可以说是代理关系,但是抢的是代理费和一些高额的报关费。
今年年初至今年3月,广州海关先后查处跨境电商渠道走私系列犯罪3起,涉案案值4万余元。
如何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近日发布《关于打击拐卖犯罪检察工作报告(2018年)》中提到,跨境电商平台拐卖正在成为新的犯罪手段。
据了解,目前行业技术和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安全的第三方支付体系还在建设中。 这些激励措施降低了一些贩运者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逃避海关监管和逃税的风险。 可以预见,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繁荣,涉嫌拐卖案件将呈上升趋势。
郑毅还向记者强调,如果一个公民的信息被刷单公司用来销售或虚报贸易进口货物,虽然这个公民自己不知情,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正常额度将被这些公司使用. 刷单公司非法名额被占用。 当他正常订购时,没有配额。
热衷海淘的消费者都知道,自2016年“4月8日”新政以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单笔交易限额为2000元人民币,个人年度交易限额为2万元人民币。 这也意味着,当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订购的境外商品货值超过2万元时,消费者将无法使用身份在跨境电商平台订购跨境电商商品。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借助别人的跨境电商消费配额,不少本应全额征税的外贸商品被忽悠过关,享受了“跨境电商”的税收优惠。零售进口”。 这样一条红色产业链,一方面严重威胁着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跨境电商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订购国货。 很多消费者在下单过程中,也遇到过商家要求提供个人身份信息方便报关的情况; 那么,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呢?
对此,海关还提醒广大市民,为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占用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配额,中国电子口岸()开通网上查询功能个人年度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个人配额。 点击“个人额度查询”中的“消费金额”,可随时查看个人消费明细记录。 如发现有被盗情况,可向海关举报、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