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距离跨境电商政策出台已经过去了45天,与之相关的博弈却并未停止。 半个月来,中国进口B2C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待风来”。 这一动向是为跨境电商政策设置“一年过渡期”,暂时搁置导致行业熔断的“通关单”。
《第一财经晚报》从权威人士获悉,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敲定“一年过渡期”最终实施意见,开始进入发行过程。
但在新政策最终以公开文件的形式实施之前,业界的恐惧并未停止,甚至业界已经开始讨论一年后会发生什么。 一位企业主告诉《第一财经晚报》,最大的目标是活下去,但面对新政这样的波动,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活多久。
“缓冲”政策正式出台
4月8日即将实施的“海淘政策”,本意是回归税收公平和贸易公平,但最终被解读为与公平无关的执行困境。
多方信息显示,“过渡期”政策正式出台。 但是,信息传播的形式却很奇特。 从上周六上午开始,这个消息就以不对称的速度通过或明或暗的各种渠道传播开来。 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一些胆战心惊的行业企业,通过核心部门的口头提醒和政府官员的通报,或多或少得到了提醒。
《第一财经晚报》此前报道,5月5日,经过历次各部委考察,中央部委召开高层协调会议,最终形成促进行业发展的统一意见:保留税率、正面清单调整等,按照原试点形式,延长一年过渡期,直至出台新的合理监管办法。 随后,新政调整进入会签过程,近期接近尾声。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解释说,整个文件的核心信息指出了一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可以暂时搁置通关单,一年后仍将按照减税的总体思路去做。 这意味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行业痛点——通关单跨境电商 政策,实际上可以暂时解除警报。
《第一财经晚报》在《海淘政策第七天:海关问题过渡性新政》等多篇报道中均有描述,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通关单上。 两批正面清单均显示,网购保税商品进区时需办理货物报检通关单,出区时免办报检通关单。 这份通关单意味着未来所有进入保税区的跨境电商企业,都需要按照通常的贸易方式申请各类准入证件,乳制品、药品、保健品、配方奶粉的要求羊奶特别严格。
自4月8日政策实施以来,报关单的严格要求已经导致不少企业无法正常通关进入保税区。面对断路器的实际尴尬处境。
但一些信号仍然让企业不知所措。 5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通关单新政的说明》,仍然指出,根据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进口法检商品凭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单办理通关手续,《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明确了跨境电商商品的商品属性,检验检疫应当依法签发通关单。
阻塞比稀疏更糟糕
历时两个多月的政策出台前后,不少企业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一年缓冲期的消息其实让他们兴奋不已,但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一年后会怎样”?
业内某小型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的心路历程颇具代表性。 他向本报记者描述,他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常规贸易行业和零售渠道安排,2015年底通过民间渠道了解到新政可能微调的信息。他开始积极调配平时贸易/跨境电商渠道比例,部分货物通过集装箱中转海外仓,通过直邮方式发回国内。
一开始他很兴奋。 税收意味着行业的整体定位已经被国家新政策所认可,仅靠高价和接单等不规范操作的企业或将被洗牌。
“但新政策出来后,看到正面清单还是一脸懵逼,大量商品不得不下架,之后第二批清单又下来了。大量的新货却未能出关。企业面临生死考验。’”他说。
资本的味觉是敏锐的。 眼看一批后起步的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原本谈好的资金开始全面退出,部分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不得不面临倒闭。
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勉强支撑。 根据新政要求,部分产品开始下架,境外保税仓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开始减少。 这个过程不得不削减部门和裁员。
“整个行业都在裁员,一些平台干脆单方面中断与供应商的合作,而供应商却在仓储、物流等硬资产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双方僵持不下,场面十分尴尬” 结构品类要投入大量资源,新政的短期剧烈波动给我们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一个首次入驻国内知名跨境电商平台的海外品牌也颇为折服。
政策快来个猝不及防,该品牌所有2000元以上的产品三天内全部下架。 此类已经进入保税区仓库的产品,如果取消订单,将面临昂贵的物流成本。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对原价值3000至4000元的产品,加价1800至1900元清库存,或通过有奖等方式回馈老客户。
面对波动,不同的企业对未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预期。 他们认为,一些对新政波动风险高度敏感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或被迫退出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而另一些前期积累了较多现金流的企业继续观望,计划先利用这种波动。 存活。
更多的企业开始思考一年后怎么办?
多位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询问,他们的核心高端客户是此前计划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在中国市场深耕的海外品牌。 那么你如何向这些客户解释这项业务是否可以在明年继续进行?
换个角度看,阳光灿烂的进口B2C跨境电商业务只是中国庞大的海淘市场的冰山一角。
如何通过梳理的方式最终确定进口B2C跨境电商这一新兴业态的本质,同时确保公平税收、公平交易、消费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需要高度的智慧。
不断升级的中国中产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品的实际需求,是PE/VC等资本看好行业整体的重要诱因,也是上述苦苦挣扎企业的核心所在。还在生死线上。
上述仍看好进口B2C跨境电商行业的企业主对《第一财经晚报》表示,消费需求是刚性的,新政的变化只是换渠道的影响. 渠道太多,即使保税邮政模式彻底死掉,也只是换个渠道,做海外仓直邮,或者“人肉”代购。
据海关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保税跨境进口总体规模为176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海淘规模3000万元,出境购物1.5万元。 四川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王浩白通过海关数据测算,包括红色海淘在内的整个行业B2C进口额为1000万元; 考虑到新政策变化的激励,未来三年将增加到1.2亿元。
如今,一些原本不是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城市,开始感受到跨境购物风潮的涌动。 上海海关副关长冉辉表示跨境电商 政策,今年4月,上海开始对跨境电商实行直邮通关模式。 经过一年的摸索,去年迅速成长。 大约是它的 1.5 倍。 税制统一后,对本来不是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广州不利。 即便与直邮模式相比,沪沪等试点城市的保税模式也能让跨境电商经营者大量进口,运费成本更低。 但现在因为统一税率,店家可能会综合考虑成本,比如哪个城市出关离消费者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