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传英
如果全球化被称为航海,每一个想要走出去的企业都是一名水手,那么是自己造船还是搭现有的船呢? 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下,相信每个航海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格局和挑战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出海不仅要遵守不同地区的数据合规,还要注重成本和效率。 面对上述变化,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全球化技术能力? 对于账到账和跨境这两种商业模式,如何选择和部署框架……InfoQ采访了阿里巴巴集团全球业务平台团队负责人李维杰,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之时,阿里集团的全球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同年,阿里创建了集团首个事业部——全球事业部,将于2010年上线,标志着阿里全球化进入To C时代。 正是在这个时期,李维杰加入了阿里,成为了全球技术团队的一员。
2017年以来,阿里先后竞购达拉兹、达拉兹等海外公司,阿里全球化业务布局初步形成。 此后,阿里将投资全球化技术作为集团重要的技术战略方向。
1 全球技术体系演进与全球商业平台构建
在全球业务布局过程中,阿里发现中国企业出海主要面临语言、文化、地域、监管四个维度的差异和挑战。
语言维度就不用多说了; 在文化方面,用户和文化特征的差异会投射到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上。 海外电商服务对象多为跨国,海外不同国家的网络性能和基础硬件设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对业务的稳定性和体验的流畅性提出诸多挑战; 此外,在监管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新政策和合规要求,监管是所谓的底线问题,必须严格重视。 这些都让阿里有必要进化出新的或者更适合的技术体系。
例如,用户发出请求和收到响应之间的延迟越短,技术系统的性能就越好。 但是,全球互联网服务在延迟上有天然的挑战,那就是化学距离更长,机房可能在印度,用户可能在爱尔兰。 阿里的测试数据显示,美国用户要求日本互联网服务的正常网络RTT在10ms以内,而美国用户要求日本东部机房的RTT在150ms到300ms之间,这直接导致了用户全屏加载时间再长1秒,1秒就会导致转化率提高,甚至流失用户。
这一轮始于2017年的全球技术体系建设,经过五个阶段的演进,逐渐发展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
第一阶段:基于天猫、天猫、搜推等国外团队的系统,历时6个月,搭建了一个完全支持的新电商核心系统。 这是阿里集团重金投入全球化的标志性风暴。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电商核心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定制,搭建了全套支持Daraz的新型电商系统。
第三阶段:深度整合这套电商核心和AE系统,同时引入天猫、天猫等团队优秀的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可以同时支持本地+跨境交易模式的全球商业平台同时原型,以更规范的方式向下服务和支持,帮助业务在开发过程中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第四阶段:进一步标准化,在上述整合版的基础上,合并、Daraz、海外天猫网店,完成全球业务平台技术分部的4合1动作,最终产生现在的1中平台支持 N 个站点 全球化的新框架。
第五阶段:全球业务平台开源战略开始实施。 到2021年11月完成中台全链路开源。 将形成全球业务与中台的闭环迭代局面。 将中台做“瘦身”,给更多的业务想象空间。
其中,阿里巴巴全球业务平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李维杰总结了其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节省研发资源,避免不同业务重复造轮子的低水平内部竞争;
二是在全球业务上形成协同效应,比如国外的产品可以标准化销售到海外,同时不同地区的热门产品可以互通。
三是体验的提升。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避免重新发明轮子,对未来进行更多的投资。
2 全球电商商业模式差异及部署架构考虑
在业务方面,全球化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书到书和跨境。 对于Book-to-book和跨境两种商业模式的选择,阿里多是基于对当地市场潜力和能力的判断。
李伟杰介绍,东南亚是高增长潜力地区,需要更多的投资,所以选择了book-to-book的商业模式。 东南亚电商品牌是典型的海外书到书业务。 主要实现快速搭建一个支持美国某国家或地区本地买家/卖家交易的电子商务系统。 这种模式决定了大部分门店位于海外国家,币种会相对单一,运营能力需要更加本土化等。
在北美、南美、东欧、北非、中东等地,即使在Book to book的商业模式下进行大规模投资,在当地市场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因此,阿里在这些地区采取了跨界的商业模式,优势在于成本可控,能够快速建立口碑、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认知度。 在此期间,如果发现市场有潜力,也可以转为B2B模式。
跨境电商品牌是一种典型的跨境商业模式。 主要实现中国店铺可以在中国商品的优势下,通过阿里的系统向跨境卖家销售商品。 这里涉及的问题会大不相同。 在语言、货币、时差、品类、活动、汇率差异、物流、供应链等方面,阿里需要有各种技术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电子商务业务主要由电子商务系统、支付系统、物流系统组成。 这三个系统的国际技术实现与国外技术实现存在一定差异。
下面结合全球化的这两种商业模式,从部署架构和数据合规性的角度,概述阿里全球化的技术探索。
1、区域化、异地多活
电子商务的核心需求是全球买全球卖,必须考虑用户就近接入的网络延迟和容灾场景。 在多区域部署和核心需求阻碍的情况下,区域化部署的总体原则非常明确,即区别于本地站点模式,在数据合规的前提下,不同区域之间的数据必须是统一的。保证尽可能的一致性。 例如,来自不同地区的买家/卖家进行交易时,需要保证共享数据的一致性; 异地容灾时,用户地域迁移后,还需要保证不同地域服务同一用户的一致性。
2.预订同城双活
与全球贸易业务不同,/Daraz的业务更侧重于越南地区,采用本地对本地的贸易模式,因此采用同城多活动的部署框架。
同城多活容灾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城市的多个IDC进行容灾建设。 目标是当一个IDC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个IDC,保证服务的可用性。 采用多单元部署架构,单元化实现单元内流量自闭环隔离。 数据库采用RDS三节点企业版,保证高可用。 一旦检测到容灾,入口流量和统一接入层可以快速切换到其他IDC,保证业务可用性。
3. 多租户结构
全球业务的基本特征是多地区、多币种、多语言。 为实现经营战略的精细化执行,基于这些维度,可以确定经营单元。 在数据标准化方面,需要提出面向业务运营区域的租户概念,在技术架构层面,需要提供统一的面向多区域的租户架构标准。 各事业部的业务量和业务形式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从部署框架上,可以为租户提供数学隔离和逻辑隔离两种形式。 在技术架构上,需要提供配置隔离、数据隔离、流量隔离。 能力,需要在房东的定义上维护一个统一的租户模型。 基于统一租户构建业务单元与技术架构的映射关系,使得业务单元的开发、测试、部署、运维都可以通过租户实现,实现业务单元之间的耦合。可以减少研发活动的过程。 提高业务单元的独立性。
4. 全球数据合规实践
全球化必须优先解决数据合规问题。 目前,法国的GDPR(Data, Data )是最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大部分地区都以它为范本。 基于阿里业务的特点,数据合规成为合规工作的重点。 所有与数据处理相关的问题都可能与数据合规性相关。 同时,由于其监管敏感性,数据合规性是平台的业务断路器风险。
根据个人数据封闭的范围,阿里将跨境业务分为区域框架方案、隐私数据封闭方案和个人数据封闭方案三种。 该业务采用独立单元关闭方案。
同时,数据合规层面往往面临一个直接的监管要求:数据本地存储(不允许出境或存储在本地备查)。 一些敏感业务甚至有更高的监管要求,即存在不允许使用公有云或公有云资源高度安全和独立的情况。 为此,阿里还需要具备构建完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以满足合规要求。 .
除了严格遵守各国法律要求,通过定义合规框架充分满足各国法律的业务合规要求外,阿里每年还会完成各国合规响应,通过合规快速产生响应信息框架,并整理相关资料。 架构、容灾、数据同步链路等信息发送至国家监管机构,确保合规要求。 通过这种不断的迭代,为阿里海外业务合规水平的提升和业务的稳定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此外,在合规商业化方面,阿里巴巴也在考虑将多年积累的合规技术和产品(如面向合规、面向数据、面向网络、进出口合规等)提供给阿里云。 更多中国企业,帮助中国企业做好走出去过程中的安全合规工作。
3 全球技术体系的下一步在哪里?
李维杰透露,阿里巴巴全球科技体系的演进方向将是科技化和智能化。
如今,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已逐渐被接受,“点到面”的转变开始实现。 一方面,目前的架构可以解决微服务架构没有带来足够的灵活性,帮助企业快速适应业务变化的问题; 云计算真正实现了从资源到能力的转变。
虽然业界对未来云原生的重点方向并无太大分歧,但仍处于落地的艰难期。 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架构。 只要有一个链接出错,这个模型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需要针对这个链接重新设计。 阿里巴巴的全球技术体系包括搜索、推荐、交易、导购等不同模块。 目前还没有手炮(一套方案)可以将它们全部模块化。 对此,李维杰表示,目前有两个计划:一是定义不同业务领域的实践,并产生标准化,这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未来可能会通过阿里云输出; 另一个是标准化基本镜像和容器。 不能在业务层面体现为系统,只能在基础镜像和容器层面实现标准化。
当云原生基础逐步建立,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业界开始逐步将AI能力引入整个技术体系。 云端AI开发者服务早已成为软件工程团队不可或缺的工具。 操作人员的能量得以释放,使系统更加规范化、智能化。 李维杰表示,目前,阿里已经将部分AI能力引入全球技术体系,充分利用AI作为工具构建技术的先进性,让技术创造新业务,拓展业务边界。
当然,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决策,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阐述的话题。 结合阿里巴巴的全球化经验,李维杰也分享了他对关键问题的思考,希望能给行业带来可行的参考。
4 企业如何应对“出海”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InfoQ:企业出海在合规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维杰:首先要分清敏感性和优先级。 研究完GDPR,你会发现它涉及的要求范围很广。 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用户最密切感知的内容,比如个人数据的删除,在系统设计之初就规划好这个功能。 .
其次,在系统设计之初也需要审视对本地数据存储的要求。 其中,用户数据可以定义隐私域等,需要有针对性的数据合规设计和实现。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合规方面对法律专业性要求高,他们需要梳理需求和优先级,然后交给后面的研发工程师。 因此发展跨境电商的必要性,建议中小企业可以寻求与云厂商的合作,云厂商可以为出海企业在数据存储、隐私域建设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
InfoQ:电子商务应该出海,独立建站还是借船出海?
李维杰:目前国外大部分出海的电商都会缩短渠道布局,在不同的渠道开不同的店,这样可以直接复用平台的技术能力、供应链能力等,可以快速推出。 官方店铺可使用独立网站运营。 我们还在互联网上孵化了独立站产品,为您提供独立站解决方案。
毕竟独立建站的投入成本比较高,还需要自己解决合规和法律问题发展跨境电商的必要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是很能承受。 从全球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最终是两部分竞争。 第一部分是B端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第二部分是对C端消费者的洞察和理解。
InfoQ:哪些行业更受国内企业出海的欢迎?
李维杰:目前,电商、短视频等中高端应用更受中国企业出海的欢迎。 同时,近两年热议的Web3相关应用也比较火爆,中间件等底层基础设施在海外市场认可度不高。 结伴出海或许是更好的路径。
业界对中国企业的普遍认知是,中国的中下游应用比很多海外厂商要好,但在基础设施进步方面,中国与欧洲还有很大差距。 以数据库为例,国外用户自然会觉得欧美技术相对成熟,除非有一些门槛或使用要求,否则只会考虑中国数据库。 虽然国外的数据库在价格和服务上也有优势。 现阶段也是我们追赶先行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InfoQ:业界对中国台湾的看法不一。 “中台+开源”是否适合构建全球技术体系? 出海企业应该如何面对中国和台湾?
李维杰:比如这家芬兰游戏公司员工不到200人,年收入却高达15亿美元。 这么小的团队怎么能成就这么大的事业?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整理了一些通用的游戏资料和游戏开发过程中会用到的算法,作为工具提供给各个小团队。 受此启发,阿里集团即将提出“大前台、中台、小前台”的中台战略,将之前分散在各个业务中的支撑部门聚集在一起。
目前您在中台有意见。 主要是一些中间平台太“厚”了。 把这些需要根据业务灵活扩展的东西放到中台,希望它成为一个包含各种功能支持灵活扩展的SaaS软件。 业务,将难以使用。 而且,中台建设对人的具体能力要求很高。 面对未来业务的不确定性,目前基于具体归纳定义中台能力的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合适的中台一定要先“薄”,或者说先“薄”再“厚”。 阿里中台的发展方向是提供更底层、更标准、更具体、更通用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建立应用,再根据业务需求和场景进行编排定制,形成全新的产品。 此外,企业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成为中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用中台思维来做技术表征和沉淀,但不一定非要做中台。
5写在最后
纵观阿里全球化体系的发展,“与时俱进”贯穿始终,既为行业积累技术实践经验,也为海外企业提供借鉴。 当前,在全球化4.0背景下,面对新的技术趋势和需求,阿里的全球化技术将如何帮助企业释放生产力? 在智能化方向会带来哪些新的应用和突破? 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