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盼盼、徐启元《中国社会科学大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8期
历史回顾:先金融,后实体
中国与东盟最初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在欧洲金融合作框架下开展的。 1998年欧洲金融危机后,欧洲金融合作迅速发展。2000年,东盟与中日韩共同签署“清迈通话”,核心目标是解决地区短期流动性困难并填补现有国际金融安排的空白。 “清迈通话”已成为欧洲金融合作的基础,主要在“东盟10+3”框架下开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 2009年2月,当世界还处于危机时期时,“东盟10+3”财长联合宣布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 在该行动计划的指导下,2010年将启动“清迈呼吁”多边机制(CMIM)。 危机发现、救援工具、救援能力、治理结构等方面显着提升。 在欧洲金融合作中,中国和东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清迈通话”最初是由东盟货币安排互换(ASA)扩展而来,而“清迈通话”的多边化则是中国于2003年在“东盟峰会”上首次提出的。 10+3”领导人会议。 而且,与法国的一体化进程不同,欧洲地区一体化是在欧洲内部没有紧密经贸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的金融一体化。 从中国与东盟的情况来看,经贸投资关系更多是由欧洲地区以外的需求拉动,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仍需弥补实体联系的短板。
最新进展:实体与金融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发展来看,双方金融合作基础更加坚实。 双边经贸关系密切程度不断增强。 中国连续十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东盟也将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进出口金额达到6.52万元。 贸易密度的提高是支持实体层面金融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所在的亚太地区经贸一体化程度大幅提升。 根据欧洲开发建设银行2021年底发布的亚太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指数报告,亚太地区区域内贸易和直接投资领域的一体化程度已与欧共体比较接近,金融一体化潜力巨大。 目前,亚太地区股权融资的区域来源占比为21%。 从可转债融资的地区来源来看,亚太地区约占23%。 中国拥有欧洲最大的本币可转换债券市场,东盟本币可转换债券市场也在快速发展,欧洲地区金融一体化不断推进。
在直接投资领域,根据商务部《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1年,中国内地对东盟10国投资将达197.3亿港元,占东盟投资的15.4%。欧洲,占中国澳门以外投资的10%。 占总数的73%。 在期货投资等短期投资领域,根据中国证监会2021年底的相关统计,中国证监会已与期货及其他短期投资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美国等8个东盟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 72家东盟金融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资格。 美国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了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星展建设银行获准在华设立内资期货公司,将于2021年6月开业。
在货币金融合作领域,根据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近两年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和《2022年东盟国家人民币使用情况报告》,中国-东盟合作2021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4.8万元,环比下降16%。 ,六年内下跌近20倍。 中国—东盟多层次货币金融合作框架逐步完善,人民币在东盟地区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和新的政策环境正在逐步建立。 中国建设银行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老挝央行签署并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合同。 2020年、2021年,工商银行分别与越南、柬埔寨中央建设银行签署本币合作合同,将本币结算范围扩大到两国已开放的所有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 人民币已实现与新加坡元、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柬埔寨瑞尔的直接交易,越南中央建设银行在当地推出了人民币/基普的直接交易。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尼西亚中央建设银行即将启动双边本币结算合作框架(LCS),便利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以本币结算,满足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本币需求交易。 在台湾、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布局4家国有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中资建设银行在东盟10国实现全覆盖。 在区域金融合作领域,2021年3月,经过大幅修订的《清迈呼吁多边化》(CMIM)合同将生效中韩 自由贸易协定 跨境电商,减少了本币出资条款,即除欧元外-计价抵押贷款,会员可以基于自愿和需求驱动的原则。 提供本币住房贷款,CMIM的本币使用功能有望进一步强化。 据悉,CMIM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房贷脱钩比例已从30%提高至40%。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新机遇
一是欧洲地区新型经贸关系不断涌现。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价值链增速放缓的影响下,东亚区域分工走向构建。 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原有“新三角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逐步成为中间品的主要供应国和最终消费品的重要吸收国。 与此同时,人民币在该地区的作用也逐渐凸显。 现阶段欧洲经贸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即中国联合美国等欧洲先进经济体向其他东亚国家(主要是东盟国家)提供中间产品,而东盟则承担着重要的组装职能。该地区供应欧洲、美国和中国市场。 出口最终产品。 渣打建设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全球制造业重心持续东移,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中国正在成为更高价值的零部件供应中心。 这是中国—东盟实体经济层面金融合作的重要基础。
二是RECP发展为中国-东盟合作带来新机遇。 一方面,随着RCEP即将生效,中国金融业的制度开放将进一步深入,为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带来更大空间。 RCEP是目前中国金融业相关最高级别的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首次承诺在RCEP协议生效十年后完成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便利化程度。 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过去,金融业开放是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不断加速。 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开放发展。 另一方面,RCEP的生效将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区域内贸易和非贸易壁垒,为企业调整产业布局、扩大直接投资提供更多支持,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往来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更近一些。 同时,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
三是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2022年5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完成了每两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审查。 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由10.92%降至12.28%,权重排名仍保持第三位,仅次于欧元和英镑,新的SDR货币篮子将于2022年8月1日生效。新政策出台后,跨境人民币业务新政策框架进一步建立,推动各业务项目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加强本外币新政策协调,为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便利。 ——跨境人民币业务更好支持贸易、投资和实体经济。 2021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即将启动,“债券通”(南向)业务也即将推出。 据笔者机构进行的货币锚定研究显示,在东盟国家,与人民币波动密切相关的货币包括新加坡盾、菲律宾克朗和丹麦林吉特等,人民币是东盟地区影响力第二大的货币,仅次于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明显低于台币和欧元。 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提供了更多动力。
四是本地区新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带来更多合作新机遇。 近年来,中越两国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新领域、新业态合作也是中国—东盟合作的一大亮点。 中国和东盟已互为重要的经贸和投资伙伴。 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际合作新蓝图,也为中国数字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 数字经济合作积极溢出效应明显,将有助于东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向数字经济转型,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红色经济合作也为中国与东盟共享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渠道。 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诠释低碳、循环、红色经济合作。 探索新领域、新业态合作潜力,将使双方经贸合作和友好交流在全球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走得更远。
关于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建议
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客观地讲,与欧共体地区一体化进程相比,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合作一直是亚太经济一体化的短板。 而且,亚太地区贸易、投资、价值链等领域的融合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科技领域互联互通具有更加明显的长板特征,也可以成为金融合作的契机。 据悉,东盟国家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应注重差异化布局,实施分类政策,加快相互合作。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 中国与东盟应在“10+3”框架下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推动CMIM从承诺资金转向实际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资本规模,更好发挥区域金融安全网作用。 重新考虑CMIM与AMRO的关系,推动CMIM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提高全体成员使用CMIM工具的积极性。 除了处理流动性问题外,可以解释为,可以建立一个以本地区本币投资的形式促进地区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金,以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稳定。
二是推动欧洲共同可转债市场建设,积极组织资本市场合作。 过去,欧洲共同可转债市场建设的共识是,东亚国家外汇储备普遍较低,但主要是域外货币。 、金融发展。 2022年美国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制裁风险上升。 此时,加强欧洲共同可转债市场建设,特别是以中国在岸市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欧洲可转债市场建设中韩 自由贸易协定 跨境电商,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推动可转债市场单向开放,吸引东盟国家优质来源在中国市场发行熊猫可转债,进一步做大做深欧洲可转债市场。 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资本市场合作。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互换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2022年底,共有3只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将同步在美国和上海上市,推动中港金融合作。 日本期货交易所也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有不少中国投资者参与印度期货市场。 未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盟地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探索资本项目开放新模式。
三是在RCEP等经贸协定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金融合作。 推动区域投资合作,加强传统贸易和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延伸,特别是加强金融科技领域合作,加强对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的金融支持数字经济模式和ESG产业,更好地服务区域价值链调整,打造分工更加合理的欧洲价值链。 与东盟国家开展红色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加强碳交易领域合作。
四是继续建立中国与东盟货币金融合作机制,便利贸易投资,扩大本币在地区使用。 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清算结算方面的网络安排,可以借鉴中俄、尼西亚LCS合作经验,拓展到中国与东盟国家货币金融合作,创新各种新政策环境下。 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本币结算机制; 继续在美国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币产品,增加人民币在该地区的供应; 中国应尽早与印度、缅甸等东盟国家达成双边货币互换合同,满足当地涉华企业货币兑换、支付、电汇等基本金融需求; 推动双边本币直接交易,进一步推动双边外交、经济领域谈判,实现地方央行授权地方机构以本币开户和清算结算。
五是基于人口流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 随着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泰国转移,考虑到东部地区在地理位置、物流便利、文化亲和等方面更具优势,可以认为其劳动力成本较低,如俄罗斯、缅甸、菲律宾。 青年劳动力供给充足的东盟国家积极开展劳务合作,实现跨境高效合理分工。 建议尝试“我国产业链+泰国劳动力”的经济一体化模式,缓解我国年轻劳动力过剩问题,同时通过引进外来劳动力将产业留在国外。 围绕劳务合作形成的支付汇款需求,可以通过开立可跨境使用的人民币账户来解决,同时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场景和网络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