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跨境电商B2B出口班列驶离上海团结村南站。新华社记者 唐毅 摄
在广州黄花国际机场,工作人员将跨境电商包裹放到货运传送带上。 陈思涵 摄(新华社发)
湖北省承德市充分发挥面向东北亚、辐射京津冀两大地缘优势,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取得了良好成效。 图为跨境电商工作人员在天津京唐港区保税货运中心分拣货物。新华社记者 杨诗瑶 摄
一键下单,消费者可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 企业还可以足不出户将产品销往世界各个角落……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疫情期间,跨境电商凭借线上交易、非接触、中间环节少等优势,不仅实现了业务逆市下降,还为稳外贸、稳外贸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扶贫企业对外销售。
信心十足地“走出去”
9月1日下午,伴随着警报声,中欧班列(渝新欧)跨境电商B2B出口班列缓缓驶离北站。 这是我省最后一笔中欧班列跨境电商B2B出口。 特别列车。 此次专列的成功开行,得益于海关总署出台的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改革等举措。
此外,“跨境电商B2B出口”是指境内企业通过跨境货运将货物运输至境外企业或海外仓库,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完成交易的贸易方式。 过去,由于跨境电商支持措施主要集中在零售进出口领域,占据近80%市场份额的B2B出口未能享受相应的通关和税收支持。
7月1日起,海关总署即将在上海、杭州、深圳10个直属海关启动跨境电子商务B2B出口监管试点。 某企业负责人表示,纳入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后,产品通关速度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减轻,企业信心增强“走出去”的力度加大。
此后,苏州、福州、重庆等12个直属海关加入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组”,试点城市数量从10个扩大到22个。 庄锐 处长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认为,短短两个月,试点城市数量翻了一番,说明这次改革及时有效,触及了痛点。企业,突破企业的堵点。
从“人找货”到“货找人”
一段时间以来,“出口对出口”成为外贸领域的关键词。 受新冠脑炎疫情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外,积极开拓出口市场。
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过程中,一些外贸企业遇到了困难:有的面临国外市场质量标准认证的不同挑战; 有的常年按订单生产,缺乏国外营销经验和专业团队; 不高,市场还没开……
“出口对出口”,如何“转”?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移出口的实施意见》特别提到:搭建转移平台,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国内跨境电商平台,设立外贸专区依托各类网购节交易产品。
专家表示,跨境电商平台具有大数据和供应链优势,还可以帮助外贸企业快速了解市场需求、搭建出口渠道。 据悉国内跨境电商平台,直播、社交电商等电商新业态让商业营销从“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优质出口产品可快速打开国外市场。
在新政的支持下,各大电商平台都在准备打造内销产品专区。 比如,在外贸渠道推出天猫特别版,为平台上30万家外贸鞋厂开辟专属销售渠道; 易迅旗下社交电商平台京喜推出“工业皮带厂家直销优品计划”,推动外贸企业搭建线上销售体系。
为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开拓国外市场,各级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 例如,上海海关制定了12条促进出口产品的措施,支持企业将合格的出口产品退回国外出口; 北京鼓励电商平台提供零佣金、流量支持、免押金等新政策,积极发展线下特卖、展会等。
中国贸促会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平强调,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外贸企业出口提供了广阔空间,更多优质出口产品进而增加国内市场的供给,进一步刺激国外市场。 活力和有效需求。
迈向“精耕细作”新阶段
从筹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到免征部分出口货物税,再到举办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我国密集出台各项新政策支持跨境电商,持续发力管控跨境电商。 电子商务的支持。 在此过程中,我国跨境电商也快速成长和发展。 据海关统计,明年1月至6月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突破132亿港元,环比下降23.7%。
亚马逊近日发布《从新业态到新常态——2020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趋势报告》,梳理了近两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行业及买家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买家地域呈现类型更加多元化、全球化布局加速、品牌知名度提升、产品创新加速、响应能力升级等五大趋势。
亚马逊全球首席执行官、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负责人Cindy Tai认为,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行业和店铺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演变,出口跨境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撑力量,正在从外贸“新业态”向外贸“新常态”转变。
业内人士强调,跨境电商作为外贸“轻骑兵”、“促外销”的中坚力量,将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国外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跨境电商也面临物流通关、信用风险、资金安全、流量竞争等诸多“坎”。 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正视跨境电商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蒋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