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阿里|阿里巴巴数字化的关键时刻

跨境百科12个月前发布 管理员
796 0 0

“数字化”是近三年的热词,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实现数字化仍然存在困难——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数字化不是信息化的延伸? 数字化转型怎能不成为信息化的升级?

阿里巴巴集团钉钉前总裁叶军(有很多名字)可能是回答这些问题的最佳人选。

2017年,他从阿里巴巴国际业务调任,负责阿里巴巴集团信息平台。 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正式迎来的这段经历将会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当时,阿里巴巴集团正处于从信息化(IT)到数字化(DT)的关键时刻。 很多问题——包括需求超载、信息孤岛、缺乏创新、打包软件和自主开发、重新确定数字系统架构等等,现在是钉钉总裁,他需要与客户一起面对和解决。再次。

回想起来,此时的阿里巴巴有点像如今很多企业所处的阶段——如何突破信息化困境,升级到数字化? 如何从流程控制、简单在线转向数据驱动并带来业务创新? 阿里巴巴的技巧和经验值得总结。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星电)也认同这一点。 他认为,无尽的经验对钉钉来说大有裨益。 随着“云钉合一”战略的实施,钉钉已从工具演变为“数字生产力”,并作为阿里巴巴ToB的契机,正在逐步深入行业。

钉钉需要什么? 是阿里巴巴从IT时代到DT时代组织转型的经验,还是服务更多数字化转型客户所需的技能理论? 事实上,两者都是。 当钉钉的大客户谈起为什么选择钉钉时,CIO们的回答都会指向“钉钉更懂CIO”或者“钉钉更懂ToB”。

本期《云栖战略参考》(以下简称《参考》)对话阿里巴巴集团CEO、钉钉CEO,讲述他如何参与推动阿里巴巴集团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改革,构建数字化团队核心系统开启了持续的业务创新。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变革:从流程管理到数据驱动

《参考》:不少CIO认为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伸。 您能介绍一下您眼中的信息化、数字化吗?

: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就像无线终端和PC终端是两代,而不是PC终端的延伸。

我是2017年入职的,调任阿里巴巴集团信息平台部门负责人。 当时,这个部门有5000到6000名员工,还有5000到6000名外包员工。 他们在集团内部做着各种“人赃俱获”的工作,这有点像集团的内包。 到了2017年下半年,我们发现解决不了需求,但是我们很被动,总是处于决策的最底层,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这也导致了整个团队的士气低落——IT部门还有一个绰号叫“被踢的部门”。

当时还没有数字化的概念,我们做的事情属于信息化的范畴,就是把线下的工作变成线上的,以记录和过程控制为中心。 一个极其强烈的经验是,任何一个被要求提出需求的人都需要控制流程、设置检查点、批准流程,以降低风险。

信息化的典型思路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甚至降低过程控制和效率。

当时的应用非常多,最早的IT部门只做一项工作——采购软件,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到2017年。软件是美国厂商的,如果请厂商来维护,每年的费用就是几千万。

后来,我们意识到这不是答案。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IT部门就无法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打开阿里|阿里巴巴数字化的关键时刻

无尽:从寻找真正的客户开始。 如果你不知道客户是谁,你就没有发言权。

当时普遍认为客户就是提出需求的人,但这样看来,IT部门就和外包公司没有什么区别了。 提出需求的部门是乙方,IT部门是甲方,但这个“客户”没有付款,怎么能称为客户呢? 我们做了调整,重新定位了ToB信息系统的客户,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CEO为代表的管理者,是核心客户; 第二类是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 第三类是员工。

改变已经开始。 明确了老总和经理都是客户之后,我们还要听听老总的意见。 我带着团队跟CEO、CFO、CTO一一交谈。 我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事情来了解首席执行官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只有了解需求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规划业务。 由此,我们整体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也推动了IT部门从执行部门向决策中心的转变。

这就导致了另一件事——2017年,我们把所有的人事系统都换成了自研的系统,因为购买的系统无法支持我们需要的从决策到执行的环节。 过去,人事系统是流程的中心,例如支付工资和开录用通知。 我们需要解决的是CEO如何产生决策、管理决策、决策和执行之间有哪些策略、每个策略投入了多少资源……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后来的阿里大脑系统。

经过这次事件,我们的决策权发生了变化,我们所做的事情逐渐从信息化转向数字化。 其背后的逻辑是,不同职位的人对系统有不同的需求。 老板看的是数字,他不关心流程,而执行的人更关心流程。 信息化就是有人提出需求,根据需要设计流程。 但数字化是由数据驱动的,不是人要求的。 我们需要为员工、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创建工具,以便更明智地做出决策。

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针对管理者,我们做了一个管理者的工作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团队报告、员工流失率、满意度、晋升趋势以及个人360度环境评估,而不是简单的审批。

对于员工,我们将员工定义为关键角色。 在信息时代,员工受到管理和控制。 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非常重要。 如果总是受到控制和限制,用不了三天公司就会成为工人的对立面。

所以我们创建了一个与员工相关的“工作圈”,让员工表达自己。 比如个人外网介绍,通过标签来呈现员工的成就,比如三小时公益、内网点赞、荣誉等。

2018年,我们团队调整了使命。 有一个名为“”的使命,旨在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把它改为“”,重点是Happy,而不是Easy。 轻松是效率,快乐是智慧和决策。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组建数据团队。 本来只有三五个人,更别说数据BI(商业智能)了。 截至2018年底,数据团队有60至70人,有自己的生产和研究,淡化了外包开发的作用。

这样,团队从客户的明确,到使命和愿景的改变,再到组织架构的调整,整个包都变了,很多好的创新也逐渐涌现。

信息化是带动的,数字化是主动带动别人的。

让我举几个可以代表数字驱动创新的反例。 一是我们2017年开始做视频会议,当时还没有腾讯会议,2018年他们来考察,我们做了一个创新,把所有会议室的屏幕都换成了投影屏。 这应该是该公司在省内最早大规模的无线投影使用。 当没有人使用时,无线会议的屏幕通常是空的。 我们又做了一个改进,在屏幕上设置了一个类似于分众传媒的功能,让集团CPO、CTO、CEO可以通过无线会议的屏幕来分享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广告直接投放到前线。

大工厂最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传输的问题。 我们觉得管理者和员工应该有紧密的接触渠道,让一线看到信息。 现在整个集团有10000块这样的屏幕,员工每天晚上进入会议室才能看到CEO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集团的重大进展。

打开阿里|阿里巴巴数字化的关键时刻

数字化使信息显得更加扁平化。 不要总是考虑过程,而是穿透过程。

后来我们做了阿里大脑,衍生出了人才盘点和晋升系统。 我们分析了很多晋升制度,比如选拔制度、投票制度、360度调查制度,发现还是需要笔试。 笔试很可能与考生现场呈现的材料以及表达能力有关。 这种决策显然不够全面,所以我们给候选人出一份完整的数据报告,评委可以看到他所有的成就,包括他参加过的项目,所有在项目管理体系中的经历,以及经历过的项目。与他一起开展项目。 他是谁,主要职责是什么……通过大量数据全面呈现一个员工。 因此,当员工升职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客观的对待。 有的员工表达能力平平,档案不错,笔试考官依然对其进行提拔。

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变化。 许多微小的改变可以帮助一线员工,而不是控制他们。 所以,主管通过看报告来配合决策,CEO通过观察阿里大脑来进行操作,这与以前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核心信息系统是ERP,数字化核心系统有哪些?

《参考》:信息时代,你们都在谈论“烟囱”问题,也提出了很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但大家都用数字集群来解决信息化的困境。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非常有趣。 整个自研数字系统中有哪些核心系统?

无尽:原来科技公司的解决方案是开放SOA(-,面向服务的分布式架构)体系。 我们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渐渐发现二对二的打开太累了。 阿里巴巴集团内部信息系统有多少个,如果把采购系统、法务系统和供应链系统连接起来,再和淘宝天猫的二级工作台和招商工作台连接起来,你将不得不面对无穷无尽的需求。

我们决定有一个最核心的系统,第一个就是主数据系统。 主数据系统的表示和表达的核心是十几个表,但是你必须能够定义它。 如果您不了解业务知识,您将无法定义它。 我们把《Human Swag》的所有数据都建立在这个主数据系统上。

以员工入职为例。 在原来的单一系统下,每个入职的员工都必须在HR系统中插入一条记录,但工资也在财务系统中。 两个系统分别存储员工的工资卡号。 如果HR系统的卡号发生变化,但没有通知财务系统,会计就会将工资发送到未更新的旧卡上,导致员工收不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系统中的阵列进行一一调整,费时费力。 如今,财务系统和HR系统的主数据通过自主开发的系统放在一起,主数据系统完全单中心,确保人员、财务、资产、空间等所有数据标准化并且可以统一管理。

同时,集团IT部门需要定义数据标准。 每个系统只能接受主数据系统的核心数据标准,如库格式、字段宽度、范围等。 产品; 二是维护。 比如,一个员工工作的地方,无论是在北京阿里中心还是北京西溪园区,都与资产归属、工位折扣、甚至相应的保洁人员有关。 有了主数据系统,就可以反向驱动下层业务系统。

第二个核心系统是账本系统。 每个分公司都有独立的预算成本,分公司相当于主系统的下级户。 本来内部客户可以随意使用,但是主数据系统惨不忍睹,维护困难。 我在里面加了一层账务系统,居民在这里管理配置,就理顺了。

第三个核心系统是低代码。 我们发现做完上述事情之后还是有很多需求,每个分公司都要聘请IT人员来工作,Yita就是在这个需求下孵化出来的。

最早,它被指责为最简单的批处理系统。 它只能做一些增、删、改、查的事情,没有任何技术集中。 但这似乎代表了思维和工作上极其重要的转变。 已经有需求了,需要提出需求,等待外包部门的排期。 现在数据已经提前连接好了,通过流程,你可以自己设置流程。 这是依赖倒置。

ToB最后还是人满为患。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把自己变成BaaS(asa,商业即服务)。 我们不能再用原来的管理思维来工作,而是要把数据管理好,让真正懂业务的人去使用。 这种数据。 比如盒马鲜生的购买就和淘宝完全不一样。 IT部门利用完成主数据的定义和公测应用的权限定义后,整个流程交给业务进行创新。

打开阿里|阿里巴巴数字化的关键时刻

转变管控思维,聚焦数据与更多人开放协作

《参考》:主数据系统的迭代优化花了多长时间?

不差:大约三年。 第一年,一个有控制心态的经理会这么做,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做好。 改变思维模式是非常困难的,无法控制的他很难过。 后来我雇了一个经理,他没有做那么多事情,只专注于定义数据模型,反而解决了问题。

以数据为中心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与更多的人合作。 其他系统与主数据系统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协同的关系。 只有财务、采购、资产管理、HR系统等部门愿意和你合作。

《参考》:你是如何给这位经理分配任务的?

:我和他一起做了三件事。 一是观念转变,流程做不了; 第二,限制团队数量,只给他30多人,做好主数据系统,配合数据团队满足原来的需求。 第三,考核标准的变化。 年终考核不再看原来传统的技术稳定性、DAU等,而是看主数据平台的调用量和核心资产的比例来查看调用情况。 这是最关键的任务。

后续盒马接入进来了,三天内调用次数过亿,团队的成就感来了。 随后对接入系统的数量进行了评估。 使用的业务方越多,该系统就越成功。

《参考》:数据模型的定义是主数据系统中最难的部分吗? 它能变得多复杂?

无限:相当困难。 数字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仅仅了解数据BI是不够的。 需要对业务和战略有很好的了解,否则很难帮助决策者。

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建模的模型构建方法有上百种。 从业务角度来看,复杂的数据模型业务逻辑非常多样,如何定义它们非常重要。 如果管理太多,就会失去灵活性。 如果管理人员少,问题就解决不了。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沉淀和打磨。 数字化越往中间越有价值,也是因为它深度参与公司治理。

《参考》:一旦谈到定义流程,IT团队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

无限:这是肯定的。 为此,必须与最高决策层进行对话。

很多企业都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现象。 当一个单点系统可以连接到多个部门时,它就有了制定标准的资格,威力陡然增大。 我们不想要权利,但是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对业务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数字化企业中,谁掌握的数据多,谁的话语权就特别大。

《参考》:当你带着团队去见各个部门的领导时,你会问他们什么问题,让他们重新思考你要做的事情?

打开阿里|阿里巴巴数字化的关键时刻

:第一步是了解这个决策者的策略是什么,而不是他要求我们做什么。

第二步是了解决策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客户并不确切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如果你了解了背后的痛点和需求,然后给他解决方案,创新就会出现。 比如前面提到的通过会议室屏幕进行决策沟通,解决了CEO到员工的信息透明问题。 这是在了解本质需求后,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形成更好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团队整顿,“赚钱”的成本中心

《参考》:整个IT团队的预算是如何计算的?

不差:预算是个好问题。 过去,IT部门的主要工作是采购,所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压缩预算。 但这只能显示公司节省了多少钱,很难判断业绩。

当我们在主数据系统上定义权限,IT部门负责调用不同业务的权限时,每个BU都会因为使用IT部门的核心系统而产生费用。 IT 部门变成了计费角色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阿里商业评论:跨境电商,控制权也发生了翻转。

从满足需求、降低成本,到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服务,IT部门已经成为产值和总量按照市场定价的部门。 如今,各个部门仍在使用这个系统,很多生态公司也接入其中,创造了特别可观的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阿里商业评论:跨境电商,我们就有了服务外界的能力。 钉钉现在做的很多工作都来自于过去的经验。

《参考》:从信息化维度到数字化,解决了前些年的很多“死结”,包括“烟囱”问题、部门预算核算问题、群众成就感问题等。

:成就感很重要,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成就感。 调整之后,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了工作的地方,工作也会带来一些变化和一些回报。 过去,由于工作的技术集中性,IT部门很少有人晋升为经理。 主数据系统建成后,该部门在两两年内组建了十名管理人员。 这背后的变化是,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后,考核目标也显得技术性更加集中、系统性更强、创造性更强。

从IT到DT,如何赋能钉钉

《参考》:从2017年的这段经历来看,你最大的收获和变化是什么?

:最大的变化是了解 ToB 的运作方式。 很多人认为对于IT来说,ToB和ToC都是为了研发。

其实甲方和甲方从思维模式到态度都有很多差异。ToB是一个非常常年的服务过程。 不是十天内不满意的问题,也不是每天都能满足需求的问题。 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让ToB工作更加高效,如何防止客户将IT外包。 问题有很多,当客户不知道如何解决时,那就是CIO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虽然这篇经验对你交易钉钉有很大帮助。

不穷:有帮助,李先生也这么认为。 他说聘用我加入钉钉并不是因为我的地方很强,而是因为他认为这段经历可以帮助钉钉。 事实上,这三年来钉钉也需要这个。

《参考》:2017年的阿里巴巴有点像今天很多公司的状态。 回顾过去,如何判断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 标准是什么?

无限:首先,从上到下的信息访问速度极快。 以无线会议屏幕为例,这是一个很小的切口,但它表达了我们的方法论。 钉钉也是一样,老板可以和员工聊天,员工可以直接和CEO对话。 不要让组织层层递进,造成大量的信息衰减。 这是数字化的标志。

数据也是如此。 对于普通的信息化来说,数据也可以流动,但是速度很慢。 数据不能快速流动起来,就不是数字化。

《参考》:结合您在阿里巴巴的实践,能否沉淀一些方法论,对这件事情做一个总结?

无限:首先以数据为中心,根据数据的创建、处理、生产来组织工作和团队。 这一点与往年相比,差别特别大。

其次,无论是以控制为中心还是以敏捷为中心,都会带来一些风险。 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总的来说,让组织更加敏捷是所有数字化转型应该坚持的方向。

第三,我觉得要关注个人,让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想办法把数据还给个人自己,让员工认为数据是给他的使用。 只有让个体获得更多的认可,被更多的人看到,才能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整体才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数字化必须支持良好的业务。 它不是信息系统,但一定会反向影响业务系统。 例如,建立了协议体系。 除了后台上传电子协议外,还可以扫描协议并识别风险,手动转移人工。 这样的系统可以把组织的数字化和业务的数字化串联起来,助力业务流动。

《参考》:信息化和数字化对人们的要求是不同的。 你怎么看?

无限:信息时代的人们为甲方着想,响应需求。 把线下放到线上,只提高三点效率; 数字时代的人们应该创造性地思考,不仅要提高效率,还要创造增量价值。

(本文采访者刘向明为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创始董事张帅为钛媒体资深编辑)

本文节选自《云栖战略参考》2022年第五期,订阅双季刊数字化转型杂志《云栖战略参考》请扫码(或填写下方链接),工作人员将发送初步审核后发送给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